2024-11-29 10:15
检验结果互认加速推进,医疗器械增量市场接连涌现。
01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进时间表公布
1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完整附文末)。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已推行多年,国内相关政策最早可追溯至2006年之前。但由于很多现实问题尚存堵点,进展较为缓慢。伴随相关软硬件配套措施的更新改善,近年来已显著提速。
从《指导意见》可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开展整体上为“从局部到整体”的趋势,互认范围也有不同区别。例如医联体、医共体等被要求最早实现全部项目互认,依托相对稳定的患者群体和转诊效率,具备更强的可落地性。
区域间的合作也同样基于地域特点。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昂在发布会上介绍,共有60个检验项目,在京津冀鲁四个区域的1118家医疗机构能够互认。在影像检查方面,有30个项目在京津冀503家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共享。
基于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进,国内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将显著提升,在实现降本增效的同时,还将直接推动行业环境肃清。
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医保局飞行检查发现部分定点医疗机构自查自纠严重不到位》,通报了部分典型问题。其中检验领域的过度诊疗问题成为“重灾区”,在国家医保局公布的7家医院中,有6家存在明显的过度诊疗问题。
随着结果互认范围持续扩大,各类不必要的检查检验项目将不断缩减,进一步压缩过度诊疗的生存空间。
02
产业端闻风而动:
设备升级、ICL、医疗信息化
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大潮下,医械产业端也将受到新的冲击,近期全国筹备的医疗设备更新即迎合了这一趋势。
现阶段我国医疗资源的分布仍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在医联体、医共体中,上下级医院的设备配置水平仍然较为参差。在实现全面推进检验结果互认的过程中,缩小不同等级医院间的设备差异必不可少,基层医疗的设备、耗材更新需求将加速积累。
根据智研咨询研报,2017年我国ICL市场规模为147亿元,2022年来到2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1.47%,2023年将达到32 亿元。
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医院的检验科可能逐渐转为成本部门,第三方检验机构因其规模化、专业化服务在行业中能占据更重要的行业地位。
此外,医疗信息化建设也是助推结果互认的重要市场。
新的增量市场已经浮出水面,未来5到6年将是正面竞争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