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脖子上切个口子手术就能让失忆的患者恢复正常认知”,这种曾被冠以神奇效果的阿尔茨海默治疗术,一度火爆到一号难求。如今,这项手术终于被国家按下了暂停键。
01
全国范围禁止开展
阿尔茨海默手术靠谱吗?
7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通知(完整附文末)。

根据公开报道,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治疗阿尔茨海默(AD)系中国团队首创,最早可追溯至2018年。LVA是一种显微外科手术,在20世纪后半叶就开始在临床端出现,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淋巴水肿等。在国家正式文件发布之前,有关叫停LVA手术治疗AD的消息就在多家医院传开,多名患者家属也在社交媒体上为该说法提供验证。随着7月8日国家卫健委一锤定音,此类治疗方式目前是否有临床实效也终于有了结论。国家卫健委表示,综合评估认为:该技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尚缺乏相关临床前研究的直接证据,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和卫生经济学证据。
在2018年横空出世后,LVA治疗AD就备受业内外高度关注,相关团队公布的治疗成果吸引了诸多患者慕名而至。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近两年这一手术已在国内上百家医院开展,手术收费在1万-5万元,最高整体费用可达21万。除了术后康复的少量费用外,其他基本均需自费。值得注意的是,LVA治疗AD主要由显微外科等外科团队操刀,这与过去由神经内科主导的传统AD诊疗模式形成区别。
赛柏蓝器械咨询多位神经内科的医生后,发现几大共性,即普遍对LVA术较为陌生;普遍担忧从未诊断过AD的医生在治疗AD;普遍对诊疗逻辑提出质疑。
北京某医学院的侯博士对赛柏蓝器械表示,类淋巴和阿尔茨海默症的关系在动物实验中已得到相关性验证,但人体中类淋巴系统障碍是否直接影响阿尔兹海默症仍需要更高水平的验证。相较理论依据,山东某三甲医院的孔医生则更在乎实际的临床效果,他表示目前没有看到LVA治疗AD扎实的随访数据,那些患者或家属主观评定的“有效”,在严肃医学领域的价值相对有限。但他也提到,国家此次是叫停治疗而非研究,将LVA用于治疗AD是天才的想法还是利欲熏心的阴谋,还需要继续观察才能下结论。02
AD市场潜力可观
彻底破局者尚未出现
相较部分恶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确诊后的可预期寿命并不算短,但不可逆的认知功能衰退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下,患者和家属均有强烈的治疗欲望。根据苏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预测,2030年我国AD患者数将突破2000万人,2050年将突破3000万人。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学陈博士表示,现阶段临床对阿尔茨海默的态度倾向预防大于治疗,通过早期发现并通过手段延缓病情发展,或许是当下对患者和家属的最优解。根据贾建平教授等在A&D的文献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AD患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达到了1677.4亿美元,预计到2050年会增长至18900亿美元。研究显示,若能将AD患者的功能衰退速度延缓10%,则能够使患者人均经济负担降低3880美元。
庞大的患者基数叠加旺盛的治疗需求,阿尔茨海默治疗的市场规模极为可观,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危机加重,其潜在市场仍在持续扩围中。
传统药物治疗手段有限,创新药开发也纷纷折戟,阿尔兹海默治疗产业的份额正在逐步流向诊断检查领域,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成为减缓病情发展的最现实需求。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和血液检测等,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雅培、迈瑞、联影、罗氏诊断、华大基因等均为阿尔兹海默产业链组成部分。
跨界者的身影也时常出现,其中脑机接口技术即为最亮眼的代表之一,有望基于神经信号的精准解码,替代传统有创检测,进而在老年群体中实现普遍早筛。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尧德中采访时表示,短期内,脑机接口技术有望用于睡眠调节以及阿尔茨海默症的调控。
2024年4月Nature Medicine上一篇论文提出,利用AI开发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建立研究生态系统、加速临床试验和增加高影响力发现,以显著提升AD研究的效率和成果转化,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根据第一财经报道,复旦大学已利用AI筛出阿尔茨海默重要靶点,在识别生物学定义的AD和临床诊断的AD痴呆时的准确度分别高达96.9%和85.7%。除了前沿技术外,也有巨头将视野放在相对朴素的道路上。今年6月,腾讯研发的“腾讯脑力锻炼”认知功能训练软件通过广东药监局二类审批,用于轻度认知障碍的辅助康复训练。
临床研究显示,当患者处于轻度认知障碍阶段时便及早做出干预,可以有效延缓患者进入阿尔茨海默病的时间,甚至避免患上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治疗期待破局者已多年,此次LVA治疗被叫停,无疑是对行业的一记警钟,任何未经验证的激进尝试终归都难以持续。
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