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3 09:39
在打通高端、创新器械市场的进阶之路上,多方正在形成合力,助推国产器械打开新局面。
01
新获批器械快速增长,这些赛道持续发力
截至2023年9月末,国家药监局共批准230个创新医疗器械。其中,2022年国家药监局批准创新医疗器械55个,优先审批医疗器械77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数量与2021年相比增加57.1%。
据众成数科统计,2023年上半年,共计52家企业的58件产品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其中57件为国产产品;共计53家企业的88件产品进入优先审批通道。其中,神经和心血管手术器械,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等领域表现突出。
2023年上半年进入创新审批通道产品分类情况
2023年上半年进入优先审批通道产品分类情况
与此同时,国家药监局每年批准的国产医疗器械整体数量仍保持逐年增加趋势。
以管理最为严格的第三类医疗器械为例,2022年国家药监局批准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5692项,与2021年相比增加23.8%。其中,注册数量前五位的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分别是无源植入器械,神经和心血管手术器械,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医用成像器械,有源手术器械。
与2021年相比,神经和心血管手术器械注册产品数量超过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且相同类别注册数量均有大幅增加,其中有源手术器械增加76.6%,医用成像器械增加78%,神经和心血管手术器械增加92.2%,无源植入器械增加68.4%。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品种排位图
02
器械市场新底色:由销售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相比于以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医疗器械企业价值的关键指标。
在BioBAY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大会中,比邻星创投合伙人孙晓路谈到,在集采常态化背景下,企业需要不断研发创新产品,这样才能持续获得收益并推出更具临床价值的产品来造福医患。
对于械企而言,医疗器械创新土壤已经有了极大改善。苏州中天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洁指出,从早期的me-too阶段至今,企业已经逐步完成技术积累,为自主创新打下扎实基础。此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都为医疗器械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苏州金翼医疗董事长兼总经理魏旭峰指出,医疗器械市场推广长期是销售驱动模式,其弊端显而易见。未来要转向价值驱动,产品是否有销量主要取决于其临床价值、成本价值和技术服务价值。当前环境下,市场驱动模式转向后,才能让一批真正优秀的创新企业走出来。
鑫君特创始人姜黎威谈到,未来中国无论是创新药企还是创新医疗器械公司,都会更注重源头上的突破和创新。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3)》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114家A股上市医疗器械公司当年研发投入经费总额为226.28亿元,比上一年增加45.52亿元,增幅为25.18%。
据众成数科数据,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8068家,同比增长27.16%,超过全行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增速的平均水平。2018-2022年,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企业占全行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的比重从19.73%提升至24.72%。
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为7507家,同比增长17.63%,占全行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的比重由2018年的15.73%提升至2022年的23.1%。
整体来看,国内创新型医疗器械数量不断增长,整体研发投入也在持续增加。器械企业的创新活力仍在攀升。
03
拆解堵点,打通器械创新链条
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国产器械创新仍存在堵点。
相比于药品行业,医疗器械的创新在较长时间内多处于量变过程,全球医疗器械头部企业的先发优势持续叠加,产品实力和品牌效应难以撼动。对比来看,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分属后浪,尤其是创新型企业,在产品研发、资金支持、商业化落地等环节都可能遇到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指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医疗器械产业仍面临困境,如创新能力弱,原创产品较少,中低端产品居多;研发投入方面不足;创新体系及配套政策欠缺等。
葛均波谈到,创新不仅是企业的创新,而是包含一个完整链条,需要医生提出想法,由工程师做出样品,然后进行动物实验、临床实验,再通过企业推向市场,从样品到产品最终成为商品,其中涉及专利申请、政策法规、投融资、临床、市场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