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医疗设备配置政策放宽以及医院基建的深入,设备市场迎来新一轮繁荣。与此同时,设备采购和使用监管趋严,灰色地带被清扫,“一松一紧”之间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近日,新疆卫健委发布《关于做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监管核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开展医疗机构(含社会办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更新)与使用监管核查工作。
根据《通知》,核查对象包括各地(州、市)所辖地州级医疗机构(含社会办医)。
核查内容主要有九项,具体包括:
《通知》还指出,各地(州、市)卫生健康委形成正式报告,经主要领导审核签字后,于2024年2月28日前报送新疆卫健委。逾期未报送和未发现问题的地区,新疆卫健委将组织进行专项核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积极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对技术成熟、性能稳定、应用规范的设备,积极推动由甲类改为乙类或由乙类调出目录。与2018年版目录相比,新版目录的管理品目由10个调整为6个。正电子发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由甲类调整为乙类。64排及以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调出管理品目。《“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发布,也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其中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规划配置大型医用设备3645台,其中甲类117台,乙类3528台。整体来看,三级以上医院的市场体量占据最主要部分。医院建设方面,县域的优先级有所提升,这部分增量市场值得开拓。此外,传统市场的设备迭代、升级、新配置需求也带来较大市场空间。开展医用设备生产、销售业务的企业们纷纷“摩拳擦掌”,希望在新一轮的设备配置潮中分到更多份额,其中产品优势、服务优势等都是取胜的重要筹码。配置政策放宽的同时,设备市场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变化。医药反腐大背景下,设备采购监管趋严,合规要求明显提升。去年7月,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启动,其中,医疗卫生机构内“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以及药品、器械、耗材等方面的“带金销售”,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在购销领域的不法行为等,都被列为内容重点。近两年,中纪委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医疗设备招采环节中的腐败问题,设备“定制式”招标等问题内幕被揭露。在医药反腐中,相关问题也成为重点监察对象。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去年12月印发的《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23-2026年度)》中明确,要重点巡查“是否建立完善覆盖重点岗位、重点人员、重点医疗行为、重要药品耗材、大型医疗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修缮项目等关键节点的监测预警体系和监管机制”。财政部、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去年12月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加强采购管理,严格落实国家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政策,明确职责划分与归口管理,确定药品、医用耗材、仪器设备、科研试剂等品类多、金额大的物资和设备,以及信息系统、委托(购买)服务、工程物资等采购过程中的关键管控环节和控制措施。此外,强化资产管理,严格按规定程序配置各类设备资产,严禁举债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同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丁一磊在一篇公开发表文章中提出,下一步要支持关键环节成本消耗管控。密切关注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最新进展,重点跟进了解大型检查治疗设备真实采购价格,对于大型设备采购成本严重失真的,及时降低项目价格,切实挤出虚高设备采购的水分。多措并举之下,设备市场中的部分乱象将被“大扫除”,医疗设备企业最终还要回归到合规经营和以创新、硬核产品以及优质服务为驱动的良性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