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3 01:58
回顾2024年,医疗器械行业可谓日新月异。
带量采购仍在密集推进,诸多所谓的“集采禁区”被接连攻破,中选结果执行也迎来全面监管;各类医疗新政接连出台,耗材追溯码、医保与企业直接结算、检查结果互认等举措,精准狙击了医械领域的旧有积弊,官方行业法规也在同步更新。
医疗反腐依然声势浩大,与医械紧密相关的招投标环节被中纪委多次点名,基层腐败、欺诈骗保等行为也被重点关注;2024年初启动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即将迈入放量期,暂时延迟的采购需求将于今年快速市场。
2025已至,新的行业周期拉开序幕。
保障升级+监管趋严
耗材追溯码全国铺开,价格监测机制升级
国家医保局今日发文强调,2025年1月1日起,将全面推进“码上”严监管。
直接结算、预付金加速推进,药械行业回款环境改善
年前国家医保局在海南博鳌召开全国医保经办工作座谈会,会上指出要积极推广基金预付制度,推进即时结算、直接结算和同步结算。
截至目前,全国多地已针对集采药耗开展医保直接结算,从各地统计数据和国家医保局披露的情况来看,药耗回款周期已凭此明显缩短。2025年医保直接结算覆盖范围有望进一步拓展。
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关于完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和执行工作机制的通知》中提到,以集采品种为重点推进省级平台统一结算,并探索扩大到其他品种。近期海南省文昌区已开展了相关试点,将辖区公立医院的非集采耗材纳入直接结算范畴。
医保基金预付制度已于去年11月执行,能够帮助定点医疗机构缓解医疗费用垫支压力,其中包括用于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等医疗费用周转支出。
根据官方公布的时间安排,定点医疗机构于每年度1月上旬自愿向统筹地区医保部门申请预付金。
检查结果互认时间表确定,2025年目标公布
根据国家卫健委等7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底,各紧密型医联体(含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全部项目互认,各地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200项。
随着结果互认范围持续扩大,各类不必要的检查检验项目将不断缩减,进一步压缩过度诊疗的生存空间。
重要法规临近落地:医疗器械、医药代表...
2024年8月,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意见稿》共十一章、190条,涵盖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各环节,以及标准、分类、警戒、召回等多方面(详见:《医疗器械管理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布|附全文+划重点》)。目前该《意见稿》已经完成意见反馈,有望在2025年正式施行。
此外,最新修改后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将于2025年1月20日起施行,修改内容如下:
《征求意见稿》再次明确了医药代表的定义,并首次明确医药代表任职条件。意见稿第十条明确,医药代表应当具有医学、药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此外,应该具有药品临床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或者具有药品研发、生产、检验、质量管理等岗位工作经验,掌握所推广药品的药理毒理、功能主治或者适应症、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知识,且经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培训并考核合格(详见《刚刚!《医药代表管理办法》开始征求意见(附全文+划重点)》)。
市场回温+创新出海
海外市场空间广阔,国内竞争压力加剧下,出海成为医疗器械企业扩大业务增量的最优解,也是头部品牌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经之路。
2024年12月31日,中金公司发布研报称,尽管受医疗行业整顿持续、设备招采进展缓慢、IVD和高耗集采等因素的影响,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近几个季度有一定业绩扰动,也观察到这些因素的边际影响在逐步减弱或修复改善,2025年细分赛道或有望受益于产品升级与海外出口。
据国投证券统计,2024上半年医疗设备行业招投标规模约550亿元,同比下滑35%左右,其中医学影像招投标规模同比下滑45%左右,生命信息领域招投标规模同比下滑50%~60%。
目前被设备更新延迟的采购需求已陆续释放,据众成数科统计,截止去年11月17日,医疗领域设备更新采购意向预算总金额达177亿元,其中11月医疗设备更新采购预算金额和项目数量明显提高,政策步入落地阶段。
光大证券预计本次设备更新拉动600亿元的医疗设备采购规模,医疗设备厂商或进入业绩高增长区间。此外,国内医疗器械供应商不断创新突破,政策也支持高端设备国产化,当下电生理、内窥镜、CT、高端超声等设备领域国产替代率偏低,政策或助力国产产品渗透率提速,行业或迎来新的增长阶段。
伴随高强度市场竞争打响,产品创新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目前北京、上海、安徽、山东、湖北等纷纷出台举措,为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打造“高速通道”,覆盖准入应用、支付渠道、财政金融等具体细节。
在国内逐步内卷的市场环境中,出海掘金成了诸多械企的重要布局。据医装数胜整理,2024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器械贸易继续保持出口顺差,其中医用耗材、IVD出口均增长超过6%。预计全年医疗器械出口额将高于去年,时隔三年后实现出口贸易增长。
结合2024各家财报来看,国产品牌在高端设备突破和低值耗材铺开等领域均已收获成果,2025年该进程有望进一步提速。